我想,最近几个月以来,我经历的是一场思想上的解放。很多变化的过程中其实是并不清晰的,只有回顾的时候,将所有关键的点都串起来,再去掉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才能真正完整地认识一次变化。那么,我尝试用一种历史性的视角来总结一下我这几个月发生的变化,很多根源其实可以追溯到近一两年我对于哲学和mbti的兴趣,而具体的时间信息已经无法追溯,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
1. 起因
康德的认识论 (感性- 知性- 理性) MBTI的直觉(Ni/Ne) 科学哲学:罗素的哲学史, 卡尔纳普/卡尔·波普尔/维特根斯坦
2. 思想解放
对于概念及感性直观的认识是这次思想解放的基石。而这次思想解放的核心是: 让思维摆脱对客体的依赖,回归认知主体。 (这是否说明我是从唯物论走向唯心论了?尚未可知。) 另一个表述是: 从以世界为中心,到以我(认知主体)为中心。 我开始关注一个事情的概念是怎么在我脑子里形成的,一般来说是它所对应的感性直观。 回归认知主体:另一方面,我意识到概念只是认知主体(也就是人)对于世界/物自体的一种抽象,对于不同人来说,即使是同一个概念也对应着不同的内涵,因此没必要去追求理解绝对正确的知识,而把精力放在塑造自己对于一个事情的概念,即使这个概念之后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只要保持这种允许错误的心态就好。 从实践意义上来说,比如要学习量子场论,从前的我会下意识的认为有一个“绝对正确”的量子场论存在,因而会尝试去阅读不同的书籍以求精准地理解大家眼中的量子场论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一个符号没看懂那一定是自己不够聪明,没有能够快速的理解。现在的我首先会想,量子场论不过是前人累积的一种看待微观世界的方法,所有量子场论相关的书籍提供的都是一套可以去了解别人眼中量子世界的地图,而我是要通过这些地图的指引找到自己对于量子世界的理解,再用自己内在的逻辑去把这些概念都串起来,形成自己眼中的“量子场论”。而只有形成了自己眼中的“量子场论”,也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别人眼中的“量子场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又陷入了一种“视角论”的观念之中,即认为所有的文本都具有特定的观察视角。
这次思想解放极大地释放了我思维的活力,打破了那根长期束缚着我思维的锁链(即我要完美复刻别人/书本所提供的知识),而让我能够真正自由地去追求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我脑中的世界才是我的世界, 而别人的世界是以一种启蒙/启发的形式去影响我的世界的, 从这个概念上来讲,学习的本质是启发,而不是复刻。书本或者别人的话语就像是一个个通往终点的路标,启发你往某个方向看,很多时候能够节省你通往终点的时间,但是路终归是要自己走。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